文章内容不一定与您的病情相符,建议拨打电话0371-60606888咨询,或直接在线咨询。
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和治疗。在病变早期,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。随着病变发展,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、视物变形、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等症状,导致失明。那么DR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?
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以往称为单纯性、背景性,主要表现为:
1、微动脉瘤:是临床上早出现的、比较确切的DR体征。小圆点状,常出现于眼底后较部,尤其在黄斑区,多分布在颞侧。
2、视网膜内出血。
3、硬性渗出:位于视网膜内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。呈蜡黄色点、片状,边界比较清楚,常见于后较部。黄斑的硬性渗出是严重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。
4、视网膜水肿,临床上表现为视网膜肿胀变厚,呈不透明外观,表现为囊样,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黄斑拱环扩大。
5、随着病程和视网膜缺血的发展,血管变化更明显,如静脉呈串珠状或腊肠状,动脉变窄,类似于分支动脉阻塞;出现棉絮斑;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,这些预示将有新生血管形成,因此也称为增生前期DR。
6、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主要标志是新生血管形成,可发生在视盘上或其附近,也可在视网膜,主要沿血管弓生长。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表面,多数突出于内界膜之外与玻璃体接触。表现为视网膜大血管附近卷曲的细血管网。在多数患眼没有玻璃体后脱离,新生血管与玻璃体皮质相粘连,并长入玻璃体,其周围有纤维增生。这种粘连和新生血管膜收缩,能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。新生血管也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,包括视网膜前出血和玻璃体出血。
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
介绍,应严格控制血糖,治疗高血压,定期眼底检查,根据DR所处阶段采取适当治疗。对于重度NPDR和PDR,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,以防止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,促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消退,阻止病变继续恶化。如有黄斑水肿,可行黄斑格栅样光凝。对已发生玻璃体积血长时间不吸收、牵拉性视网膜脱离,特别是黄斑受累时,应行玻璃体切除术,术中同时行PRP。